一文了解勻漿涂布工藝技術
一、黏度&固含量有直接的相關性:
同等條件下(配方、環境、設備、工藝),固含量越高(溶劑減少),黏度也越大;反之亦然
這個是最直觀的,所謂調黏度,其實都是采取添加溶劑這種做法。
二、固含量&面密度的相關性:
面密度越小,則固含量相應降低;面密度越大,固含量相應增加(工藝外的同仁需要發揮點想象力理解下)。


(圖中細度讀數40um)
這點需要從流平性角度考慮,涂層越厚、較少的溶劑下就可以保持表面的平整(粉體的填充),而如果在高固含量情況下,涂層越薄,粉體之間的空隙會凸顯,表面不平;薄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則需要在粉體間補充溶劑將其填平。
細度計的槽由上往下150um~0um,可以理解為面密度由大到小,固含量自然都一樣,正常漿料觀察150~100um都是光滑平面,100以下呢就出現些顆粒點,50以下基本整個面都是顆粒了。
三、黏度&面密度:
其實類似于2中所述,因為固含量降低就等于黏度減小。以上是大致的表述,一般在實踐一段時間都會自然明白的。
總有人喜歡這樣問:黏度控制在哪個范圍最好?
黏度作為工藝控制的制程第一要素,其影響因素實在太多了,面對復雜多變的工藝條件要硬說個答案,只能說漿料流動性不差,上料不堵,涂布涂出來表面平滑,干燥后極片不花臉不掉料。下面是常見的影響因素。
1、溫度
對于溫度的控制直接體現了工廠的工藝技術水平。
2、配方
配方中最關系黏度的組分:膠黏劑(PVDF、CMC、LA等等),其次Super—P,再個就是主材的粒度了(納米鐵鋰)
所以工藝的控制需要結合不同的配方,以判斷怎樣的范圍可保證其流動性。
3、涂布方式
轉移涂布、擠壓涂布、噴涂、浸涂等等,了解過涂布機歷史的可以知道,不同涂布方式的差別最主要的就是為了適應不同黏度范圍的漿料以及應用領域。普通的轉移涂布和擠壓涂布噴涂的黏度控制肯定不同,同時既然你漿料是為了涂布而生,自然要考慮涂布需求而定其黏度。
不同走速也會有影響,當然其涉及到流變性,鋰電涂布走速低,不如其他行業(造紙隨隨便便就跑個1000M/min)
4、流變性(或觸變性)
這個一般研究的比較少,需要在積累足夠多的實踐和數據分析下才能有明確的結論,但是作為非牛頓流體,這個是避免不了的。
在某一段黏度范圍可能不會有觸變性,但是范圍外可能就是觸變性的了,即隨著受剪切時間增加(涂布時間)漿料黏度減小了。
不同固含量的漿料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黏彈性,一定范圍可能是觸變性,一定范圍可能是震凝型。影響面密度穩定。
5、漿料穩定性
這個就綜合很多因素了,高固含量漿料沉降慢些,自然黏度略高,這個完全依照工藝條件而定。